反向型银屑病CAMP技术 反向型银屑病camp技术研究
超全科普:环磷酸腺苷为何是“生命的第二信使”?
环磷酸腺苷(cAMP)作为生命活动中的第二信使,其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第一信使”的信号,并通过增强、分化、整合信息,调节细胞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在没有cAMP的参与下,人体细胞内许多物质难以发挥最大效用。第二信使的作用方式有两种: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磷酸腺苷称为第二信使,它能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而产生最终生物效应。如肾上腺素在肾上腺髓质分泌后通过血液输送至肝细胞产生效应,它们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后,能使膜上腺苷酸环化酶活化催化三磷酸腺苷形成环磷酸腺苷,后者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酶蛋白相继活化,最终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环磷腺苷(cAMP)在体内扮演着生命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角色,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首先,环磷腺苷促进心肌细胞的存活,增强心肌细胞的抗损伤、抗缺血和缺氧能力,通过促进钙离子向心肌细胞内流动,增强磷酸化作用,进而促进兴奋-收缩偶联,提高心肌细胞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药物研发:银屑病靶向治疗新时代
目前研究的用于治疗银屑病的细胞信号传导小分子抑制剂包括阻断Janus激酶抑制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等。截至2018年7月,国外已上市的JAK抑制剂有托法替布、奥拉替尼、鲁索利替尼,国内已上市的JAK抑制剂有托法替布;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JAK抑制剂有巴瑞克替尼等药物,具体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验证。
新一代银屑病药物研发聚焦于靶向炎性细胞因子通路,特别是IL-17和IL-23,以期更精准地治疗这一慢性皮肤病。IL-17由Th17细胞分泌,对银屑病发病起关键作用,而IL-23被认为是其上游调节者。早期治疗药物主要围绕TNF-α展开,但TNF-α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不一,促使研发转向IL-17和IL-23。
年,白介素12/23拮抗剂(如乌司奴)、白介素17a拮抗剂(如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如拓咨山枝)等新的靶向治疗药物进入中国市场,为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标志着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新时代的到来。
年更有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如白介素12/23拮抗剂(乌司奴)、白介素17a拮抗剂司库奇尤单抗(可善挺)和依奇珠单抗(拓咨),以及古塞奇尤单抗(特诺雅)先后进入中国市场,为中重度银屑病治疗带来神奇的效果。人们将2019年定义为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元年。
治疗银屑病的传统方式已进入生物制剂时代,其中乌司奴单抗因其靶向白介素12和白介素23而受到关注。多项研究证实,使用乌司奴单抗治疗12周,有高达85%的患者能够达到PASI 75的应乌司奴单抗药物留存率高于司库奇尤单抗,停药风险较低。
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是21世纪利用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手段研究开发的靶向药物,为针对银屑病炎症过程中的一系列特定炎症因子产生的单克隆抗体或抑制剂。目前国内上市的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
银屑病的病因
1、银屑病病因包括多种因素,常见病因如下:与遗传相关:研究发现父母如果双方都患有银屑病的话,那么子女的发病率就可以高达40-50%,如果父母的一方患有银屑病的话,那么子女患病的几率能达到17%左右。
2、银屑病的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遗传因素被认为在银屑病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受多基因控制,并受外界因素影响。
3、银屑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大致包括: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导致约占10-20%左右;与免疫功能有关,免疫障碍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与环境因素有关,如疲劳、熬夜、饮酒、抽烟、儿童发烧感冒、扁桃体发炎等。
4、过去有人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脂类代谢紊乱有关。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已不能认为由类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而多从酶代谢的改变来进行研究。在正常人的表皮内有四种酶,而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内则缺少其中二种,皮损治愈后,其中两种酶又重新出现。
5、银屑病目前在全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病因,银屑病的病因我们只是说它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有遗传的原因,也就是说基因的问题。第二个是感染学说,比如有一些银屑病每次发作都是上呼吸道感染开始诱发。
6、银屑病的病因是不清楚的。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银屑病的发生是在一定遗传背景下,在后天的环境的因素作用下,导致的一种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的一种炎症性皮肤病。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患银屑病的患者是有患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的。